兒科

中醫治感冒~“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一般人認為感冒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但你是否曾思考過,同樣在學校或辦公室,為什麼有的人不感冒,您卻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甚至是發高燒、嘔吐等症狀。可見,外在致病因素並不是唯一的原因,在治療時不可只在乎外在邪氣,而忽視了內在因素。 中醫的古代醫籍曾強調“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從而可見,中醫治療感冒,主要是看重人體內在因素。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中醫也同時認為“天地之間自有一種戾氣,自口鼻而入”,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流行性傳染病。但是外在病菌是無所不在根本消滅不完的。時至今日,中醫治療外感病,主要還是以治療內在因素為主,協助正氣以抵抗外邪。所以治療感冒最好的方法不是消滅外界的細菌病毒,而是要改善身體內部環境。沒有了繁殖複製的環境了,細菌病毒不能繼續發展了,疾病就慢慢消失了。例如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分別治療不同病因病機導致的感冒,所以中醫治療感冒不是為什麼殺滅或排出病毒,而是調整整體的體液代謝平衡,或是經絡的通暢及臟腑的平衡。病毒某程度上只是誘發因素,身體會調動免疫功能與外邪對抗,但當自身身體失衡不完整健康時,免疫功能也跟著失衡,開始出現身體疼痛等症狀。中醫採用中藥或針灸治療是在提升人體自愈過程出現對抗身體的阻滯,而不是打擊病菌。所以同樣是感冒,每個人的用方不見得相同,因而協助各提達到系統的平衡。

小兒捏脊拔罐保健

小兒的體質較敏感,臟腑功能比較嬌嫩,機體的功能也較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若體質不佳的小孩,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弱,若能做到適當的保健養護,可以減善感冒、咳嗽、支氣管炎症等呼吸系統的疾病,游醫師在諸多臨床案例中也透過拔罐和中藥,改善小朋友便秘、食慾、睡眠和脾胃功能不佳引起的腹脹、腹痛等問題。拔罐是一種預防保健兼治療的中醫方法。 現代小孩由於出生過程的種種原因,有的孩童先天肺氣和腸胃系統較弱,容易出現鼻敏感,或消化系統欠佳的問題。有些孩童因為飲食過少或過盛的原因,也導致拉肚子或便秘等問題,易出現煩躁,不容易入睡,容易哭鬧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拔罐的治療原理:拔罐療法透過排氣後造成罐內的負壓,當罐附著於皮膚表面,牽拉神經、肌肉、血管及皮下的腺體,可以調節人體血管舒、縮功能,改善局部氣血循環,暢通經絡氣血循環,透過臟腑相對應的穴位,提升人體的臟腑功能。   臨床應用: 小兒 呼吸系統保健 腸胃 治療方法: 在專業醫師選用經絡和穴位上,先進行推拿10~30次,在進行走罐、留罐5~10分鐘。 最初治療: 每日一次,10次回一個療程,兒童身體強壯後,可以做為每周一次定期的保健,可依據兒童個體健康狀態,配合藥茶療法,虛弱者可搭配艾灸臍療法以提升小兒消化系統及對外的體抗力。 此種療法也減少兒童對針灸的恐懼或無法堅持藥茶的困難。

小兒中醫及濕疹治療

小兒屬於「稚陰稚陽」的身體,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當外界寒氣過盛則易感冒,當感冒過程中出現發燒,做為父母的一定會非常緊張,吃退燒藥。以中醫的觀點,發燒乃人體正氣與病毒細菌交征的過程,也代表著孩童的免疫力尚佳,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機制。而使用中藥的優勢在於,以較溫和的方式退燒,主動協助人體正氣驅邪外出,服用藥物後也不會導致容易疲勞,導致脾胃消化系統功能的減退。當脾胃之氣受到損害,孩子會出現胃口不好,較重者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另外腎臟與孩子的生長發育有關,當腎氣不足時,孩童容易出現夜尿、骨骼發育問題,多以滋陰補腎。 另外在臨床上,發現早產兒屬於肺氣不足的比例比較高,容易出現呼吸系統及皮膚性的疾病,例如:濕疹、鼻敏感、氣喘等。 對於孩子的治療,醫師以了解孩童的體質為先,所謂的體質指先天的遺傳和後天補養間的相互影響,主要分成寒、熱、虛、實作為最基本的四種體質,而在臟腑調理方面,以肺、脾、腎三臟最為關要。   小兒濕疹:  出現症狀: 皮膚乾燥 ,嚴重時可以泛紅甚至出水症狀。由於痕癢的關係,較小的嬰兒可能會表現煩燥不安。 中醫認為濕疹關係著「內因」與「外因」,內因更佔主導地位。 濕重: 症狀上伴有水泡 血熱: 出現疹色紅並且搔抓出血 風邪: 隨著氣候改變容易起疹 脾虛: 伴隨消化系統的問題 濕疹容易反覆發作 ,所以找出病因格外對於治療格外重要。 中醫師經過望、聞、問、切,診斷出病因以處方用藥,若濕疹水泡比較明顯,即水濕更重,用利濕法,通常透過大小便排出多餘的水分,可以用一些冬瓜皮、薏米等等;若舌苔更膩者,會放入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濁的藥物;化熱者以清熱,用黃芩、黃柏連翹等;血熱者用涼血,多伴有疼痛出血較重者,可用丹皮、紫草等。在以上處方用藥兼需顧及孩童脾胃,請教專業醫師。   小常識分享: 食療 菜泥湯:新鮮白菜、紅蘿蔔、捲心菜,洗淨後切成小塊,加水煮15分鐘左右,取出搗泥狀後服用,可以加適量鹽。  功效上以祛濕止癢。 另外可以搭配小兒推拿及拔罐以提高機體免疫力,調整五臟六腑的功能,起到預防保健的作用。

農村大娘的高招兒

香港仲景堂中醫綜合診療中心 主任中醫師   記得我碩士研究生畢業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在一家省級中醫院工作。當時女兒才兩歲,還不到入幼稚園的年齡,我們夫妻二人都要上班,只好請我在老家的的嬸娘來幫忙帶小朋友。平時的生活淡靜如水,最頭痛的就是小朋友生病,雖說我是一名中醫師,又在省級中醫院工作,與其他人相比,起碼不用專門請假帶小朋友去醫院看病。但因為孩子還小,生病的時候非得要爸爸或媽媽陪著,搞得我們很狼狽。   以前小孩生病我們都是去看我們醫院的兒科醫生,無非是中、西藥口服,再不行就打針這一套。其實常見小兒疾病最多的就是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問題,諸如感冒發燒、消化不良等等。    有一年冬天的一天,女兒早晨起來出現鼻塞流清涕,額頭有些發燙,一量體溫38.2℃,我看了一下女兒的咽喉及舌苔,咽喉不紅,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考慮風寒感冒。平時家裡會常備一些中成藥,但我找了找沒找到,想必是用完了,就想吃完早飯再帶女兒去兒科看醫生。一旁的嬸娘摸了摸女兒的額頭,看了看女兒的情況,說“這是傷風,不用吃藥,更不用打針!”並吩咐我妻子說:“去,給我拿點生薑和蔥白“待我妻子拿來生姜和蔥之後,我嬸娘搬出搗蒜臼一陣猛搗,將生薑和蔥白搗成了糊狀,找來紗布將其包好,在女兒的手心腳心及前胸後背擦了一遍,然後對我妻子說:“你把她放在被窩裡,你和她爸一人按住被子一邊兩個角,不讓她動,她一著急,一使勁,就會哭出來,等她哭出汗來就好了!”女兒不知就裡,果然一通大哭大鬧,不消5分鐘,就出了一身大汗。待其平靜下來後,我們趕緊將其身上的擦干,換了一身干爽衣服,並熬了小米紅棗粥給她喝。做完這些,再一次量體溫,已降至37.2℃。 還有一次,女兒的小朋友過生日,邀請一幫小朋友一起慶祝。吃喝一通之後,又瘋玩了一陣,出了一身汗,沒有及時穿衣服,半夜裡就聽見她吭吭吃吃喊難受,一摸額頭髮燙,量體溫38.5℃,就給她用了一粒小兒退熱栓(肛門用藥),過了一會兒出了些汗,再量體溫退至37.5℃,看到已經退燒了,也就沒多想,繼續睡覺。第2天天亮,女兒還是喊難愛,問她那裡不舒服,她指指肚子,再量體溫38.2℃,回想起昨天晚上女兒為小朋友慶祝生日吃不少好吃的,又受風著涼,是典型的食滯發熱,用退熱栓後汗出熱退,只是暫時的,因食積未除,所以身熱又起,腹脹不適。慮及此,想到保和丸應為對症之藥,但還要等上斑以後才能去藥房取藥。嬸娘說:“這是滯住了,消導一下就好了!院子裡不是有風乾的瓜蔞嗎,去取點瓜蔞子來!“妻子趕忙到院子的棚架上將去年結的已經風乾的瓜蔞擱下來一個,交給嬸娘。嬸娘將瓜蔞用剪刀剪開,取出其中的瓜蔞子,拿來搗蒜臼將其搗碎,取來小鍋加上一碗水,將搗碎的瓜蔞子放進去煮沸5分鐘左右,過濾後還剩下半碗,又加入一匙羹蜂蜜,放的不太燙了,哄女兒喝下去。因我們夫妻二人要上班就先走了,等我中午下班回家,沒見到女兒。就問嬸娘女兒去哪兒了?嬸娘說:”喝了瓜蔞子蜂蜜水之後,解了一次大便,出了點兒汗,燒退了,肚子也不難受了,跟小朋友玩去了! 一個星期天弟弟和弟媳帶著4歲的兒子來我家玩。正準備吃午飯的時候,小家伙的鼻子突然之間開始出血,量還挺多,妻子趕緊從冰箱裡拿出冰袋貼在小傢伙的前額上,然後用一條毛巾將其勒緊固定,但3分鍾後出血仍未能止住,我正尋思應該怎麼辦時,嬸娘將剛才焯蓮藕片的水用兩個碗來回倒騰了幾次,等不太熱的時候讓小傢伙喝了下去,不消2分鐘,血就止住了。問了一下弟媳,了解到侄子平時喜歡吃煎炸食物,像什麼炸雞腿、炸薯條、焦鍋巴,還喜歡喝可口可樂、雪碧之類的飲料。平時大便乾燥,解大便很費力,隔三差五就會鼻子出血,還有口臭。因此建議弟弟和弟媳,要晝量限制小朋友進食近多的煎食物,少喝可樂、雪碧一類的飲料,因為這些會導致腸胃積熱,肺與大腸相表裡,積熱上攻,熱迫血行,就會導致鼻衄。而中医认为藕性寒、味甘。生用,具有凉血止血、散淤之功,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热淋等;熟用能益血、止泻,还能健脾、开胃。 一天我打籃球不小心扭傷了腳踝,當時就腫了起來。我一瘸一拐地回到家裡後,正準備拿冰袋對患處進行冷敷,嬸娘一看我這副模樣,就說:“別用冰袋冷敷,這樣容易留下病根兒,我有更好的辦法!”處理軟組織損傷先冷敷,後熱敷,這是醫學教科書上的常規方法。我有些納悶兒,不知嬸娘有什麼更好的辦法?由於以前我見識過嬸娘對付我女兒和侄子的“高招兒”,所以我就未再堅持,等著看嬸娘怎麼對付我這受傷的腳踝。因為腳傷請假沒有上班,第2天上午受傷的腳踝似乎腫痛得更厲害了,我有點著急,催促嬸娘趕快想辦法。下午,嬸娘叫來隔壁同事家6歲的小男孩,並拿來我們平時洗腳的的盆子,讓我把傷腳放在盆子裡,轉身對那小男孩說:“來,對著叔叔腳撒一泡尿!”那小朋友還有點不好意思,在嬸娘的催促下,鼓足勇氣將整整一泡尿撒在我的腳踝上,讓我不斷地用童便擦洗患處,並輕輕按摩。當時感覺沒什麼不同,但當晚腫痛就有所減輕,就這樣連續用童便沖冼並按摩3天以後,腳踝的腫痛竟減去大半!我查閱了一下文獻中對於童便的記載,历代医家均认为,童便有两大显著功效,一为滋阴降火,二为止血消淤,诚如古人云:“为降相火之要药,消淤血之神品”。晋代褚澄《劳极论》说:“降火甚速,降血甚神。治咳血症,饮溲溺百不一死,若服寒凉,百不一生,真百试百验也。”清代血液病专家唐容川在其《血证论》中,对童便颇多称颂,拟名为“回龙汤”,即用自己小便,每去头尾,接用一碗趁热服,化血清火,自还神化,为血证妙药。北京已故著名中医蒲辅周也十分喜爱使用童便治诸血证,他说:“童便对阴虚痨怯,吐衄咳唾诸血病,余用之皆有效,且不妨碍其虚。惜乎世人以秽浊目之,殊不知乃浊中之清,真良药也“。 看來一個農村大娘的治病高招,無不包含了中醫治病養生的大智慧。善哉!

若要小兒安,中西尤分清

孩子的健康,是父母人生最為關切的課題之一。我們嘗試回顧過去醫療觀念和行為,你可曾認為你提供給孩子的醫療,真如你所想的能幫助到他們的健康嗎?為何小孩每次生病了就著急送醫院呢?我認為有四大原因:第一,你因購買了醫療保險而在求醫的時候被這利益所影響決策。第二,你缺乏清晰的中西醫療觀念。 第三,你對疾病病因的認識只是停留在細菌和病毒。第四,你缺乏正確的中醫醫療觀念。   也許你早已知道,孩子生病的時候,無論是感冒(流感),腸胃炎,發燒,皮膚病等等,通通離不開消炎藥和抗生素。西方醫療一直強調“標準”一詞。那我們想一想,為什麼外國的孩子感冒生病了,西醫就不給開藥而純粹建議多喝水和休息呢?為何到了華人地區,譬如香港,孩子生病了,西醫就給你開一大堆抗生素,消炎藥,咳藥水呢?如果你認為西醫療效快,那為何常常需要連續覆診多次呢?為何吃完西藥後孩子也會常常感冒呢?為何他們面色會越來越差?甚至會越來越消瘦呢?如果你的回答是說你也知道西藥不好,那請問你們為何孩子每次生病的時候你思維和行為依舊不變呢?   關於中西醫,我們並不是希望你批我鬥,而是我們非常清楚西方醫療的層次在哪裡。我們關心的是 21世紀中醫發展如何才能回歸到應該有的位置而去幫助全世界人民。西方醫療進步是把物理學發明的儀器挪移到他們診斷中應用,但我們誠懇地告訴你的是西方醫療本身並沒有什麼大的進步。反而醫療貧窮到剩下不斷更換新一代的抗生素,止痛藥,消炎藥和類固醇。試想一想,療效切實的藥物會不斷別淘汰嗎?答案是否定的。西方醫療其實就是在治療“人的病”。而在治療“人的病”時候主要擅長在“創傷性疾病”而不是“慢性病”。這一切所得到的結論都是植根於臨床效果而得出結論。對於中醫學,簡單來說,他是治療“病的人”。他是通過實踐證明的理法方藥思維對證用藥,改變體內環境,調動身體本身的免疫力來治療疾病而又不忽略人的體質來達到治療的效果。 [staffbio staffname=”余健楚”]香港大學 中醫學內科學碩士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學學士[/staffbio]

+852 3904 3369                 +852 5693 0178                Boost your immunity! Book your Online TCM Consultation Today!                      info@orientalhealth.com.hk
This is default text for notification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