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結腸炎特色治療

中醫結腸炎特色治療

一、關於结肠炎
潰瘍性結腸炎亦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其病變主要局限於結腸黏膜,且以潰瘍為主。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和粘液血便。此病在歐美國家比較常見,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國內文獻僅有零星記載。隨著對本病認識的深入和診斷手段日趨完善,70~80年代有關報道急劇增多,且有不但增加的趨勢。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過去20年內,潰瘍性結腸一年的發病率增加了6倍。至2006年,每10萬名香港人中就有2.1名潰瘍性結腸炎新症。這些病患的上升趨勢可能與都市化的生活和飲食模式有關。現代西醫學認為本病與感染、遺傳、精神、過敏,特別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但確切病因不明,鑒於本病具有反復發作,不斷加重,經久不愈,並有一定癌變率等,尋求有效療法顯得日益迫切。雖然西醫治療本病有藥物、手術、營養支援等方法,但總的來說效果欠佳。而中醫藥治療不論是近期療效還是遠期療效都令人鼓舞,且長期仍應用無明顯毒副反應,病人耐受性好。

二、中醫藥治療结肠炎之作用及優勢
中醫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辯證診治為基礎,通過全面調整患者的臟腑功能,平衡陰陽來控制病情,緩解症狀,阻止病情進展,防止併發症的發生。中醫治療慢性結腸炎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在辨證診治的原則指導下選用或綜合使用中藥內服、中藥外治(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灌腸等)、針灸、拔罐、氣功、推拿、藥膳等等,並可以配合情志調攝、飲食調理、運動健身等。
1.把握病機 辨別標本
本病多以大便稀溏,夾有黏液為突出表現,且發病緩慢,病程較長,而濕為陰邪,重濁黏膩,故其病與濕邪有關。濕盛則濡瀉,本病雖以濕邪為主,但常兼其他病邪發病。總之,本病病位在大腸,而與脾胃肝相關,後期也要影響到腎。初病多實,可見濕熱、疫毒、食積之邪阻滯氣機,壅塞腸中,與氣血搏結,脂絡受傷;久病多虛,可見脾腎為及氣血之虛,或虛實夾雜。本病多為本虛標實,或寒熱夾雜、虛實並存,氣血同病之證。實證有向虛實夾雜或虛證轉化的可能;虛實夾雜者有向虛向實雙向轉化的可能,虛證轉化較少,但易致邪變。
2.整體觀念 辨證論治
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及社會環境息息相關,相互影響。人體自身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各器官組織之間相互聯繫,各種功能相互協調,彼此互用。在患病時,體內各個部分也會相互影響。因此治療各種疾病時,就要考慮到自然和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治療用藥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中醫學認為不同的慢性結腸炎患者,由於他(她)們的年齡、體質、生活習慣、精神狀態以及臨床症狀不盡相同,因而表現為不同的證候,即使是同一位患者,在患病的不同階段,亦可表現出不同的證候。因此,在通過運用中醫理論進行分析、辨別,確認了其證候,就可以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請諮詢我們的醫生,以確定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郭岳峰博士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 醫學博士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婦科 醫學碩士
河南中醫學院中醫全科 醫學學士
註冊中醫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852 3904 3369                 +852 5693 0178                Boost your immunity! Book your Online TCM Consultation Today!                      info@orientalhealth.com.hk
This is default text for notification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