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屬於「稚陰稚陽」的身體,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當外界寒氣過盛則易感冒,當感冒過程中出現發燒,做為父母的一定會非常緊張,吃退燒藥。以中醫的觀點,發燒乃人體正氣與病毒細菌交征的過程,也代表著孩童的免疫力尚佳,是身體的一種保護機制。而使用中藥的優勢在於,以較溫和的方式退燒,主動協助人體正氣驅邪外出,服用藥物後也不會導致容易疲勞,導致脾胃消化系統功能的減退。當脾胃之氣受到損害,孩子會出現胃口不好,較重者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另外腎臟與孩子的生長發育有關,當腎氣不足時,孩童容易出現夜尿、骨骼發育問題,多以滋陰補腎。
另外在臨床上,發現早產兒屬於肺氣不足的比例比較高,容易出現呼吸系統及皮膚性的疾病,例如:濕疹、鼻敏感、氣喘等。 對於孩子的治療,醫師以了解孩童的體質為先,所謂的體質指先天的遺傳和後天補養間的相互影響,主要分成寒、熱、虛、實作為最基本的四種體質,而在臟腑調理方面,以肺、脾、腎三臟最為關要。
小兒濕疹:
出現症狀: 皮膚乾燥 ,嚴重時可以泛紅甚至出水症狀。由於痕癢的關係,較小的嬰兒可能會表現煩燥不安。 中醫認為濕疹關係著「內因」與「外因」,內因更佔主導地位。
- 濕重: 症狀上伴有水泡
- 血熱: 出現疹色紅並且搔抓出血
- 風邪: 隨著氣候改變容易起疹
- 脾虛: 伴隨消化系統的問題
濕疹容易反覆發作 ,所以找出病因格外對於治療格外重要。
中醫師經過望、聞、問、切,診斷出病因以處方用藥,若濕疹水泡比較明顯,即水濕更重,用利濕法,通常透過大小便排出多餘的水分,可以用一些冬瓜皮、薏米等等;若舌苔更膩者,會放入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濁的藥物;化熱者以清熱,用黃芩、黃柏連翹等;血熱者用涼血,多伴有疼痛出血較重者,可用丹皮、紫草等。在以上處方用藥兼需顧及孩童脾胃,請教專業醫師。
小常識分享: 食療
菜泥湯:新鮮白菜、紅蘿蔔、捲心菜,洗淨後切成小塊,加水煮15分鐘左右,取出搗泥狀後服用,可以加適量鹽。 功效上以祛濕止癢。
另外可以搭配小兒推拿及拔罐以提高機體免疫力,調整五臟六腑的功能,起到預防保健的作用。